书画知识
心游万仞 神骛八荒
---黄宾虹《江山卧游》四屏赏析
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。他在五十岁前驰纵百家,溯追唐、宋。其后饱游饫看,九上黄山、五上九华、四上泰山,又登五岭、雁荡、畅游巴蜀,足迹半天下。七十岁后融会贯通,卓然成一代名匠。他的绘画,在深研传统,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,从而熔铸到自己的艺术世界里。黄宾虹无论于绘画还是养生都是深得“道法自然”之理的,他自己曾说:“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”,“寄情于画,笔墨之际,无非生机。”从此画中我们看到,晚年的黄宾虹确已进入一种“澄怀味道”的境界。
“卧游”一词出自《宋书·宗炳传》,据记载:“(宗炳)好山水,爱远游,......有疾还江陵,叹曰:‘老疾俱至,名山恐难遍睹,唯当澄怀观道,卧以游之。'凡所游履,皆图之于室,谓人曰:‘抚琴动操,欲令众山皆响。’”中国山水画历来追求的可游可居之境界,由此肇始,身处一室之内,心游万山之中,是传统文人理想中的乐境。黄宾虹对于传统文化浸淫极深,他曾著文说:“东方文化,历史悠久,改革维新,履进履退,剥肤存液,以有千古不磨之精神,昭垂宇宙。”至于宗炳这种具有老庄思想的艺术观念,对于黄宾虹的影响尤为深刻,他曾在著作《古画微》的序言中写道:道法自然,人与天近。物质有穷,精神无穷。可见黄宾虹对于道家哲学的理解。这种“卧游”思想,使黄宾虹的创作即注重在山川自然中吸取灵感,同时又能将其融化、提炼至“道”的境界。其作品在形式上达成主客观的高度统一,精神气象俊伟不凡。
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四条屏极为罕见,可以说是其代表性的扛鼎之作。从艺术的角度上说,整个画面元气淋漓,笔力圆浑,墨彩飞动,以“黑、密、厚、重”为最突出的特点。其意境清远而深邃,去尽斧凿雕琢之迹,大趣拂拂,令观者动容。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,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。黄宾虹认为,作画在意不在貌,不应重外观之美,而应力求内部充实,追求“内美”。他又说:“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,就是要有笔墨。”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,在晚年总结出的“五笔七墨”之说,七墨诸法,在画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如此作以笔为骨,诸墨荟萃,呈现这黄宾虹式的特有的“浑厚华滋”之象。
这四幅作品在统一中又有区别。蜀中嘉陵江山水一幅苍秀幽舌,青城山一幅则丰润广博,漓水桂林山水奇峭灵动,临安入歙山水幽静洒脱,四处山光,各有不同,又处处透出黄宾虹的匠心独运。“中华大地,无山不美,无水不秀。”这一观念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。众所周知,中国画的构图,以散点移动法营造景物,它给予中国画家极大自由。从而形成民族绘画的又一特色。纵观黄宾虹的四条屏山水画,皆严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规律,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,或云壑危崖,或林峦幽径,或湖山帆影,或重山复水,生动的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各种景象。平稳透逸之中,又见潇洒酣畅,墨色多变,苍浑淋漓。“黑密厚重、浑厚华滋”的审美理念在这四幅作品中得到了多方位深入探究与践行。黄宾虹以博大精深之国学融入绘画,力图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辟出新路径,扭转百年画坛僵化沉寂的颓废局面,以绘画艺术振奋民族精神,完成了中国山水画历史性突破。“墨团团里黑团团,黑团团里天地宽”的“大美”、“内美”抽象、高妙、深奥,使观者为之心迷神醉。
从长远来看,黄宾虹的画不仅从在实践上,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。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,历史性的贡献。黄宾虹山水画的整个“渐熟”过程,是一个“技进乎道”的修炼过程,在这个过程,他一直以笔墨的锤炼作为境界的提升。这个过程中,不管是取法宋人,还是借鉴西画,中国传统的文化气质与精神,特别是老庄哲学都为他的艺术行为提供了理念支持。
黄宾虹《江山卧游图》:中国山水画的扛鼎之作
发布日期:2014年12月08日

江山卧游图 四屏镜心 纸本
心游万仞 神骛八荒
---黄宾虹《江山卧游》四屏赏析
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。他在五十岁前驰纵百家,溯追唐、宋。其后饱游饫看,九上黄山、五上九华、四上泰山,又登五岭、雁荡、畅游巴蜀,足迹半天下。七十岁后融会贯通,卓然成一代名匠。他的绘画,在深研传统,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,从而熔铸到自己的艺术世界里。黄宾虹无论于绘画还是养生都是深得“道法自然”之理的,他自己曾说:“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”,“寄情于画,笔墨之际,无非生机。”从此画中我们看到,晚年的黄宾虹确已进入一种“澄怀味道”的境界。
“卧游”一词出自《宋书·宗炳传》,据记载:“(宗炳)好山水,爱远游,......有疾还江陵,叹曰:‘老疾俱至,名山恐难遍睹,唯当澄怀观道,卧以游之。'凡所游履,皆图之于室,谓人曰:‘抚琴动操,欲令众山皆响。’”中国山水画历来追求的可游可居之境界,由此肇始,身处一室之内,心游万山之中,是传统文人理想中的乐境。黄宾虹对于传统文化浸淫极深,他曾著文说:“东方文化,历史悠久,改革维新,履进履退,剥肤存液,以有千古不磨之精神,昭垂宇宙。”至于宗炳这种具有老庄思想的艺术观念,对于黄宾虹的影响尤为深刻,他曾在著作《古画微》的序言中写道:道法自然,人与天近。物质有穷,精神无穷。可见黄宾虹对于道家哲学的理解。这种“卧游”思想,使黄宾虹的创作即注重在山川自然中吸取灵感,同时又能将其融化、提炼至“道”的境界。其作品在形式上达成主客观的高度统一,精神气象俊伟不凡。
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四条屏极为罕见,可以说是其代表性的扛鼎之作。从艺术的角度上说,整个画面元气淋漓,笔力圆浑,墨彩飞动,以“黑、密、厚、重”为最突出的特点。其意境清远而深邃,去尽斧凿雕琢之迹,大趣拂拂,令观者动容。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,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。黄宾虹认为,作画在意不在貌,不应重外观之美,而应力求内部充实,追求“内美”。他又说:“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,就是要有笔墨。”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,在晚年总结出的“五笔七墨”之说,七墨诸法,在画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如此作以笔为骨,诸墨荟萃,呈现这黄宾虹式的特有的“浑厚华滋”之象。
这四幅作品在统一中又有区别。蜀中嘉陵江山水一幅苍秀幽舌,青城山一幅则丰润广博,漓水桂林山水奇峭灵动,临安入歙山水幽静洒脱,四处山光,各有不同,又处处透出黄宾虹的匠心独运。“中华大地,无山不美,无水不秀。”这一观念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。众所周知,中国画的构图,以散点移动法营造景物,它给予中国画家极大自由。从而形成民族绘画的又一特色。纵观黄宾虹的四条屏山水画,皆严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规律,并充分发挥主观想象,或云壑危崖,或林峦幽径,或湖山帆影,或重山复水,生动的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各种景象。平稳透逸之中,又见潇洒酣畅,墨色多变,苍浑淋漓。“黑密厚重、浑厚华滋”的审美理念在这四幅作品中得到了多方位深入探究与践行。黄宾虹以博大精深之国学融入绘画,力图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辟出新路径,扭转百年画坛僵化沉寂的颓废局面,以绘画艺术振奋民族精神,完成了中国山水画历史性突破。“墨团团里黑团团,黑团团里天地宽”的“大美”、“内美”抽象、高妙、深奥,使观者为之心迷神醉。
从长远来看,黄宾虹的画不仅从在实践上,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。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,历史性的贡献。黄宾虹山水画的整个“渐熟”过程,是一个“技进乎道”的修炼过程,在这个过程,他一直以笔墨的锤炼作为境界的提升。这个过程中,不管是取法宋人,还是借鉴西画,中国传统的文化气质与精神,特别是老庄哲学都为他的艺术行为提供了理念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