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 页 > 书画知识 >

书画知识

中国古代书法家介绍——米芾

发布日期:2014年02月23日
    米芾(公元1051~1107年),字符章,号襄阳居士,鹿门居士,海岳外史。官至礼部员外郎,礼部在唐、宋又称为「海宫舍人」,故世称「米南宫」,本名,四十一岁以后才改名为芾。
    米芾的书法,以广泛吸收前人的长处为基础,他曾叙述自己的学习过程说:余初学颜,七八岁也,字至大一幅,写不成。见柳而慕紧结,乃学柳金刚经;久之,知出于欧,乃学欧;久之,如印板排算,乃慕褚而学之最久;又慕段季转折肥美,八面皆全,久之,觉段全绎展兰亭,遂并看法帖,入晋、魏平淡, 弃钟方而师师宜官,刘宽碑是也。篆便爱咀楚、石鼓文,又悟竹简以笔行漆,而鼎铭妙古也;老焉。其书壁以沉传师为主,小字,大不取也,大不取也。
    由此中可知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。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、柳 、欧、褚上溯魏晋,更远追先秦咀楚文、石鼓文与鼎铭,其泛览博观、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。
    米芾精通前人的笔法,因此当时有人嘲笑他是「集古字」。但他在精熟古人笔 法后,能扩充运用,成为自己的面目。他曾说:「既老而始成家,人见之,不知以何为祖也。」可见其深知古人法度的重要。所以在学古方面,米芾的功力 无疑是最深厚的,由唐人而上溯魏晋、更上溯战国,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,跳跃逸宕的笔法,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,而每一字的结体都是古人的,每一笔的笔法都是有来历,这也是由复古而变古的一个例证。